今天讀了卡洛斯.M.多明格茲的《紙房子裡的人》,一本從圖書館借的書。故事從一個死亡開始鋪陳:一位女教授在人行道上邊走邊閱讀艾蜜麗.狄金生的詩集時,被公車撞死。幾天後,小說的敘述者收到從烏拉圭寄來的康拉德小說《陰影線》。書破舊不堪,且書背沾有水泥殘塊。敘述者內心深處想一窺兩人的關係,於是展開了一段驚異之旅………。

故事中最抓住我的點是當藏書人在建構以自己記憶秩序所編列的書目因大火潰散後,帶著對書的反撲在海邊蓋了一棟以書為磚的屋子,我解讀到的是人性的追逐跟偏執感,而當建構出來的一切被毀壞後,殘留下來的空虛跟困惑所引發的恐慌。書中的插圖是由彼得.席斯所畫,跟文字真的很對味。彼得.席斯的畫作一直充滿奇異的幻想,但深度中驚見的卻是深深的孤寂……。

我從小就喜歡啃書,尤其是厚厚的小說,從魔幻寫實到偵探小說都是我的最愛。對我來說,書是聖殿,是心靈的安頓之所。小時候的願望是在有生之年蓋一座自己的圖書館。有經濟能力後,買書成了最快樂也最理所當然的事。對於書目我不像書中的藏書人是以記憶的系統來分類,但也有一套自己的建構觀。

記得大一剛入學時,為了可以多借幾本書,跑去登記整理書架的志工。第一次整理時,看著書架上滿滿的書好興奮,心中的秩序感完全掩蓋了正常的判斷,就覺得書應該要照著作者還有書的高低去排列,這樣書架看起來才會井然有序、才有美感,借起書來多麼賞心愉悅。而書背上的書目編碼對我來說只是一張不知所云的貼紙。想當然爾這事成了一個大笑話 ^ ^。不過也因為這樣才讓我理解到,原來世界並不是我腦袋瓜裡所構築的樣貌,而是還有另一套大眾所認同的運轉機制。

書裡有句話︰「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我是什麼時候才戒掉購書的癮頭呢?記得有天看了部關於流浪的電影後,望著自己書架上的書,然後問了自己:「這麼多書,我怎麼可能揹著包包就去流浪了呢?」。才發現原來提供安全感的物質也是制約自己的最大所在。隨著生命歷程的展演,也發覺到【癮】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樣貌會不停的變換。安全感跟制約性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現在的我已不再抗拒生命中的【癮】,少了這些癮頭,生命的快樂就無從窺探了。我還是一樣看書,但買書量變少了,主要原因是因為生命的空間加入了另一種癮頭-家庭。而這個癮頭所需要的空間量比書大的太多了。而對於這個愛的制約,我逃脫的方法呢,就是在假日裡將自己埋進一堆書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